城市河道治理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发布日期:2017-06-08

   城市河道治理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重点要关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个因素,这3个因素直接影响河道治理的成败。河道设计水位要依据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同时,要使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城市河道治理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城市中纵横交错的河网以及相应的滨水地带给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陆生物都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相互共存,可以说河道既是城市的血脉,又是水生态系统与陆生态系统连接的桥梁。所以,城市河道治理生态化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达到生态化治理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城市河道治理应该是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自我净化、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目前很多河道的生态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两侧居民的污水排入,使得硫磷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河道中基本无生物繁殖,微生物、水生动物、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小;水中含氧量少,生物生长环境恶劣;硬化的驳坎护岸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生态系统的联系。

   城市河道治理首先要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源,清淤换水,提高水质,其次种植水生湿生植物,重建生态护岸,使河水与地下水能够互换沟通,提高水体的自洁能力。

   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地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了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城市河道治理就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河湾、凹岸处可以提供生物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延续创造条件,而丰富多样的水际边缘效应是其它生态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在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增加一些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对于城市河道治理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城市河道治理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有利的。